那些10年、20年前移民的人,現在過的都怎么樣了?
說起“移民”這個話題,可能要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末,中國出現的第一次移民潮,那些奮不顧身奔向海外的學霸們大多都是技術流,知識真的可以改變命運。而第二次移民潮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末,業界稱為留學移民潮。第三次發生在2010年前后,開啟了投資移民潮。
從前,移民是絕大多數人無法想象,也不敢想象的事。20年前,真正成功移民的家庭數量極少。這些離開祖國多年,生活在國外的人們現在過的好嗎?
他們的移民夢
@Mr.Jin
“身懷50刀‘巨款’,白手起家”
90年代互聯網并不發達,華人很少,可謂度日如年。在國內學的技術根本用不上,無奈只能在餐廳打工,刷碗,傳菜,又苦又累,可仍抱有發達國家夢。
后來我只憑這50元美金,真的實現了夢想。華麗的白手起家,從迷你飯店到規模巨大的餐廳。我們已經過上了富足的生活,一點也不后悔當初來美國。
@Mr.Liu
“既不像華人,也不像外國人”
第一代移民很多都年近50歲,有的甚至都抱孫子了,總感覺我們離開祖國的這段時光是中國發展最好的時光。在國外只得抱團取暖聊表慰藉之意,奈何團內成員寥寥無幾,卻又不得不為生活奔走。
@Mrs. Liang
“二代華裔混的如魚得水”
二代華裔在西方國家普遍過的比較不錯。雖然一代移民的工資遠不及當地人,但我們甚至比當地人過的還好,平時工作也比他們努力,對子女的教育也相當重視。
@Mrs. Yang
“一切都是為了孩子”
當初決定移民是為了給孩子最好的教育,在國內讀了貴族幼兒園和小學,都是雙語教育,12歲雅思7分,今年順利被伯克利錄取。五年前,我在當地開了一家地產公司,如今生活很充實,經濟無壓力。
@Mrs. Chen
“習慣了國外生活,回國成本過高”
居住環境好,一線二線城市,一套居住面積差不多的House和國內的公寓價格差不多,居住質量顯然是天壤之別;已經待久了,回國遷移成本反而高。不少在這里讀本科或者博士,留學3,4年以上的,人際關系都在這里了,回國成本過高。
@Mr. Gao “移民歐洲后,我終于過上了夢想的生活,寧靜祥和,清新舒適。” 在歐洲確實能夠享受好的生活環境和安靜不被打擾的生活。我認為自己學會最重要的是,如何用自己手上的錢和條件,去過最好的生活。 每一分錢都花在精打細算之下,會少買很多不必要的東西。所以當我們在看歐洲人生活怎可以如此悠閑、精神生活為何可以如此富足的同時,經常忽略了這些都是自己可以去找尋的。 歐洲人喜歡接觸大自然,在節假日的時候,經常會騎著單車到附近的森林、公園野餐,或是健行,而且自備午餐和飲料,這樣不用花太多金錢的休閑方式,讓歐洲人的生活悠閑自得。 雖然生活需要精打細算,但家長并不需要為孩子的教育費用擔心,更不會出現沒錢讓孩子上學的情況,因為家長不但不用繳納孩子的教育費,每個孩子每月還可以拿到政府津貼,從我們當年的每個月154歐元,逐年增加,孩子可以一直領到成年,自力更生出來工作為止。 第四次移民潮已經到來 如果你生活在一線城市就不難發現,父母極其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,也會時常為孩子的健康問題擔憂。身邊的朋友經常不約而同的討論起移民的話題。 與前三次移民潮不同的是,如今移民的群體更看重高質量生活,例如清潔的空氣、安全的食品、無拘束的工作環境、優良的基礎教育等。 除此之外,這一波移民潮在很多方面也突顯出自己的特點。最主要體現在移民的主體和移民目的地國上。在移民主體上,第四次移民潮以年輕人居多,這部分群體大多有出國經歷,沒有語言障礙,觀念視野也較為國際化,較為容易融入所在國主流社會。
下一篇: 為什么去香港打疫苗?怎樣去香港打疫苗?